×

广西蔗糖:提升科技含量 再造更大辉煌

收藏

    甘蔗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左右着半数县市区的财政收入。政协委员的一份提案,让有关部门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

  本报记者 简文湘 文/图

  在我区广大农村,随处可见成片的甘蔗林,承载着人们致富的希望。

  蔗糖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区糖料蔗面积、总产量和产糖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全区有56个县(市、区)种植甘蔗,涉及2000多万蔗农和10多万产业工人,甘蔗种植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蔗糖加工成为地方工业和财政增收的主要产业。然而,在辉煌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瓶颈:

  科技落后制约产业发展

  在我区蔗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就敏锐地看到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广西科协提交的《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广西蔗糖产业的建议》提案中指出:“与国外制糖业相比,广西无论在糖的产量、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上都处于劣势,差距较大。”

  据悉,制约我区蔗糖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质量标准低。全区现有制糖企业100家,除了贵糖、南糖等几家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白砂糖尚能满足国内高档饮料用糖外,大多数糖厂生产的白砂糖不能满足跨国食品加工企业对用糖质量的要求,也达不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质量标准,无法大量出口。

  ——季节性产糖,糖价波动大。目前我区蔗糖生产基本集中在当年的11至12月和下年度1至4月份,季节性强,产品质量趋同且品种单一,造成了食糖上市时间集中,价格波动大。尤其是年景好、糖蔗丰收时很容易导致价格下跌等问题。

  ——集约化生产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低。我区原料蔗生产大多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平均每户蔗农种蔗约0.3公顷,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程度低。同时,原料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程度较低,蔗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区原料蔗总面积的6%,且全部为人工砍运作业。

  ——原料蔗单产及糖分低。由于集约化程度低,水利设施不完善,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广西原料蔗单产和糖分含量不高。

  ——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管理落后,生产成本高。我区的糖厂规模偏小,大中型糖厂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2500吨/日,还不到泰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30%。 

  建议:

  推进产业现代化

  势在必行

  面对诸多困难,我区蔗糖业出路在何方?经过多方调研,广西科协为打破瓶颈一一开出“处方”:

  ——加速推进糖蔗生产集约化、现代化,实现糖蔗高产、高糖、高效益。如根据我区原料蔗区有水灌溉面积不足6%的实情,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原料蔗节水灌溉技术及配套灌溉设备;加紧研制适合在我区推广使用的甘蔗收割机械,缓解原料蔗砍运季节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普及利用甘蔗剩余物发展养牛业及肥料业,同时积极探索原料蔗与其他农作物套种方式,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快蔗糖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自动化。

  ——开发应用各种高效、节能和环保的新工艺、新设备。如研制开发大型高效的甘蔗破碎和提汁设备,提高压榨回收率;应用低温低硫的蔗汁澄清新工艺,彻底解决目前将滤泥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开发生产精制糖、方糖、绵白糖、糖粉、液体糖等系列糖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把蔗糖业列为生物资源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鼓励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建立甘蔗良种基地和育种基金,多培育良种甘蔗加以推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但要想方设法提高蔗糖企业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要多管齐下提高蔗农科学种蔗水平。

  部门:

  积极响应力争做大产业

  自治区科协的提案里所提出的积极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提案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加紧办理,自治区主席马飚对此做了重要批示。

  8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经委了解到,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甘蔗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的力度,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把糖厂与蔗农联结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扶持和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以增产、增糖、增效为目标,以推广双高良种和建设吨糖田为重点,加快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

  在农业部广西坛洛甘蔗良种繁育中心,记者看到,近300亩土地上,培育着多个品种的甘蔗。自治区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林影介绍说,该基地集技术、信息、新品种于一体,培育出来的甘蔗新品种,通过良种繁育基地辐射到蔗区推广应用,利用更新换代来提高甘蔗的单产和糖分。

  提起种植良种甘蔗的好处,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顺广满脸笑容:“种植良种甘蔗后,每亩单产比原来提高了两吨,糖分由原来的13%上升到14%。”

  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抓好糖业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自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糖业贴息补助技改专项资金4000万元,重点支持新技术、新设备、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40个项目,总投资达39.6亿元。目前,我区糖业综合利用率已达到30%,循环经济粗具雏形,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两条循环产业链。而一些制糖企业开始引进技术和设备,对蔗糖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如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建成两条年产量60万吨的精糖生产线,为糖业开拓出更大的一片空间。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