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VIP专享 > 热点追踪
糖市进入“多事之春”系列2:放储传闻再起
作者:哈维 来源:网站投稿 2010-02-26 16:28:24 收藏

    最近与糖市相关的消息频频涌现,先是干旱影响范围扩大,接着是食糖交易会的消息,如今关于放储的传闻又响起了,在这个春天季节,糖市似乎进入了“多事之春”。在此,笔者把近期比较火热的话题做个盘点,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市场行情的演绎方向。糖市进入“多事之春”系列2:放储传闻再起。[fen]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国储糖亦是如此。

    坊间有传闻国储糖将于近期竞拍,这一传闻的最新两个版本是:“ 3月15日 抛储40万吨,其中白糖20万吨,原糖20万吨”、“ 3月16日 放储26万吨,拍卖底价提高至 4800”

    有市场人士担心,重启放储或会拖累糖市大盘下移,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放储只是短期内增加供给压力,并没有改变本榨季供给偏紧的局面,放储给市场带来的价格压力并不大。

    其实,自从今年1月21日实施了第三批放储后,市场中关于国储糖放储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只是最近云南、广西产区干旱新闻频频现于媒体,减产预期增强,再加上下周二食糖交易会将举行,所以放储传闻的声音才愈加强烈,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第四批放储正在一步步逼近。

    在此,先不讨论第四批放储传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妨来看看已经发生的历史,先回顾一下09/10榨季前三次放储的情况:

    从前三批国储糖放储来看,时间上比较集中,而且数量一批比一批大,三批累计投放86万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三批储备糖投放的品种皆是白砂糖,至于数量为什么是86万吨,业界有一个说法是在未放储之前国库中成品糖的数量只有86万吨,剩下的都是原糖,需要加工成白糖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在前三批储备糖竞买主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前两批仅限于食品加工企业,而第三批已经放宽,开始允许流通企业参与竞买。从竞买主体的变化情况来看,尽管流通企业的加入,有助于食糖资源的分散和流通,一定程度上使糖源得到优化,不过总体而言,首要对象还是食品加工企业。这个现象反映出,放储目的在于保证市场的供应,尤其是满足终端企业的用糖需求。当然,稳定价格也是其中之一。

    在国储糖竞拍的过程中,成交价是市场衡量食糖价格是否合理的一个参照。从上表比较可以看出,三次竞拍,三次不同的成交均价,且每次都大幅高出起拍价。有意思的是,竞拍时间持续越短,成交均价越高;竞拍时间持续越长,成交均价越低。这充分展现了市场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当拍卖竞价活跃、时间持续短时,市场多数人就会特别看好后市,所以价格就会被抬得更高;反之,价格要低一些。

    虽然三次竞拍均价各有不同,但是放储过后,糖价整体上涨的趋势却是比较一致,背后反映出的都是同一个现象——缺糖。在去年郑州糖会上,代表们预估09/10榨季的产量为1200万吨,消费预计超过1400万吨。目前由于减产、甘蔗留种等原因,产量可能降至1100万吨左右,而消费虽然遭遇高糖价问题,但是截止一月底的销量并不差。据中糖协统计,截至2010年1月末,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611.98万吨,累计销糖296.91万吨,销糖率48.52%,而上制糖期同期产销率只有38.56%。糖价比去年高得多,而产销率却提高10个百分点。面对这样的现象,笔者便有了一个疑问,我们是不是高估了“高价抑制消费”这种影响,或者说高糖价对食糖及其替代品都有好处,都能促进二者消费?由于目前没有见到食糖替代品挤兑蔗糖份额的相关数据,所以可能需要等到榨季结束时才能正确验证。如果按照产量可能降至1100万,消费预计维持1400万吨来计算,缺口无疑是增强了。

    正是基于缺口预期的增强,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放储传闻。传闻真假有待考证,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便是国储糖是一定要放的,目前剩下的仅是时间、数量、竞拍底价、竞买对象等问题,其中时间和数量的确定又最为关键。或许这些疑问随着下周二食糖交易会的召开,都将一一解开。(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GSMN声明:此文章为特约撰稿人提供,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业界资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polo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