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糖进口报告管理悬念下,企业有哪些担忧和布局?

收藏

  7月以来,国际糖价基本处于区间震荡走势,原糖主力合约波动范围在11.27-13.00美分/磅。国内糖价运行基本平稳,目前南宁现货价格约为5300元/吨,较6月末有所下跌;郑商所期货价格在5000元/吨附近波动。新华财经记者调研了解到,除了关注巴西食糖增产及外运之外,食糖行业人士最为关切食糖进口报告管理“靴子落地”。

  新华财经记者梳理近二十年国内食糖进口政策发现,国内食糖总体呈现逐渐加大进口力度趋势,业内对自7月1日正式实施的进口报告管理表示担忧,包括量价冲击、报备渠道执行标准难统一等。加快开放趋势下,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国内食糖行业将迎来寒冬,部分企业选择业务收缩战略,也有的企业计划通过加工糖业务弥补制糖业务,将加大对糖料基地投入,等待行业转暖。

  过往食糖进口保护政策逐渐放松

  与世界主要食糖产消国类似,为保护并维持本国食糖市场供求总量平衡和国内食糖价格稳定,我国不断完善食糖进口保护政策,总体呈现逐渐放松趋势。

  根据2001年12月加入WTO时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对食糖进口做出承诺,从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进口原糖关税为20%,白糖为30%,5年内配额数量逐年增加。到2004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关税降低为15%;配额外进口关税从76%降低到50%。

  此后,对于配额内的食糖进口,我国一直都是维持15%的关税和194.5万吨的数量,配额外的数量在2014年11月份之前也没有限制。其中,自2010年,食糖内外价差开始扩大,国内原糖加工产能迅速扩张,至2013年全年进口高达454.59万吨(配额外进口量260万吨,首度超过配额内进口量),对于产需缺口仅200-300万吨的国内市场的冲击十分明显。

  2014年商务部表示,为进一步加强食糖进口监测预警和管理,2014年11月1日起,商务部将配额外食糖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同时积极支持中国糖业协会发起的行业自律,规范进口秩序。此消息一出,对当时的糖价起到了积极的提振作用。2015-2016年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均为50%,实际进口量分别为290.1万吨、111.69万吨。

  2017年5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5月22日起,对进口食糖产品实施保障措施。2017年5月22日至2020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分别为45%、40%、35%,相应的配额外关税分别为95%、90%、85%。按照三年的实施期限,2020年5月22日保障措施到期,配额外关税恢复至50%。

  关税降低使进口成本大幅下降,进口压力显现。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我国进口糖41万吨,同比增长27万吨。1~6月份,全国累计进口食糖124万吨,同比增加17万吨,增幅16.14%。与此同时,加工糖厂全力加工生产,对现货价格形成压制。

  泛糖科技发布的7月报认为,当前,国内食糖市场主要的压力来源于进口端和加工糖端。由于配额外进口关税的到期,三季度或将有大量进口糖集中到港,将对国内市场形成阶段性的压制。而且,随着沿海加工糖厂开工率提升,加工糖对国产糖的挤占效应将越发明显,未来1-2个月加工糖端施加给市场的压力依旧不小。对后市行情持谨慎观点,需警惕市场波动的风险。

  食糖进口报告管理成行业“悬念”

  6月30日以来,食糖行业讨论最多的就是食糖进口报告管理如何执行落地。

  商务部6月30日发布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的公告,将关税配额外食糖纳入《目录》,自2020年7月1日起实行进口报告管理。进口上述商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按照《办法》履行有关进口信息报告义务。

  其中,中国糖业协会负责办理原糖加工生产型企业基本情况备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商会)负责办理食糖进口国营贸易企业和其他企业基本情况备案。商会负责上述商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这是我国进口食糖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到期后的最新政策,对此,业内普遍看空,担忧一旦进口放量将对国内制糖企业带来巨大冲击。

  其中,价格冲击是最直接、最关键的。从成本角度看,国内甘蔗糖制糖成本约为5500元/吨,加工糖成本约为4500元-5000元。价格方面,7月,广西白糖现货成交指数运行区间为5191-5378,郑糖09合约运行区间为5010-5252元,5000元整数的争夺依旧激烈。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糖价或更便宜,可能在4800元-4900元之间,假如维持在5000元左右,加工糖依旧有盈利空间,但国内制糖肯定亏损。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相比此前“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行业自律”,进口报告管理将打开另一扇食糖进口的窗口——商会备案通道。该人士分析,原糖加工生产型企业需要具备一定资质才能进口食糖,同时在行业自律机制下,全国糖的正规进口总量是可控、可预期的。鉴于国内外食糖价差,各类型食糖企业都会有动机去增加进口,包括国内制糖企业,虽然这会不断加剧对国内糖企冲击,但从企业角度看,这仍是其最优选择。

  该业内人士强调,配额外关税只是减小了进口食糖的利润,控制国际食糖冲击关键还是看增加了多少进口量,在备案环节,糖协与商会执行的标准、口径是否统一将是个难题,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会衍生出很多变化之举,这也将给相关部门带来较大挑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主产区糖协负责人、加工糖企业和制糖企业负责人都表示,糖企都在积极申请备案,有的原糖加工生产型企业还加紧注册成立符合商会备案要求的类型企业。业内也预估报告食糖进口量较大。

  商务部6月30日发布的公告指出,每半个月一次(遇节假日顺延),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发布专栏”发布有关进口信息。不过,截至发稿,关于食糖进口信息尚未发布。这也是食糖行业内人士最期待的消息,从公布的数据中,或许能看出该政策的执行松紧程度。

  加快开放趋势下,企业如何应对?

  虽然业内对食糖进口管理普遍持悲观预期,但受访人士分析至少有以下两点支撑因素。一是食糖属于战略物资,对国计民生都有重要意义,相信不会完全放开调控,开放应该是有底线的。二是对食糖进口采取管控措施也是各国普遍行为,相比WTO成员国超过90%的平均关税,我国目前最高50%的配额外进口食糖关税属于低关税。

  “整体上,取消配额外食糖进口的额外关税保障措施,一定程度上放开了食糖进口的限制,体现了我国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口市场开放的政策趋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分析,食糖进口报告管理一方面扩大了进口企业的范围,但仍需要申请和审批;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依然会把控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的数量、进度,不是完全的放开进口。

  李春顶表示,食糖进口的适度开放有利于食糖消费升级,降低食糖中间品需求企业的成本,同时竞争的增加也会促进相关企业优胜劣汰并实现优势组合;不过进口的开放毫无疑问将对国内糖料企业形成竞争和冲击,增加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对于未来发展,不同类型企业或将采取各自最优选择。中粮糖业作为国内最大的食糖贸易商之一,年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50%以上。其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经营国内外制糖、食糖进口、港口炼糖、国内食糖销售及贸易、食糖仓储及物流;食糖业务以B2B商业模式为主;同时从事农产品加工,原料甜菜、甘蔗等农作物。保障性关税到期使进口糖成本降低,或利于公司炼糖业务的发展。公司会在糖价价格波动剧烈时采取积极措施,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调整销售价格,寻找对公司最有利的市场机会。

  某南方制糖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制糖行业将迎来寒冬,看空下一榨季市场,将在糖料扶持政策、压榨等方面放缓节奏,再看看政策执行情况及市场变化。总体业务布局是采取收缩战略,准备熬过行业寒冬。

  北方某糖企负责人也表示,国内制糖企业将比较困难,但依然不会缩减对糖料基地的扶持和培育。

  “从产业链角度看,制糖企业连接了糖料种植户、农资生产和经贸企业、运输物流服务企业等,具有更广的解决就业、脱贫、增收社会效益。”该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糖厂与糖料种植户是相互依存的,假如因为价格冲击造成糖料种植大面积下滑、减产,要想恢复还是很难的。该企业或将利用加工糖业务盈利来弥补制糖业务的亏损,继续加大高质量糖料基地的建设和机械化水平。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