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国糖业发展问题的若干问题的深度思考

收藏

  一直以来,行业内都这样说:糖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诚然,就广西而言,糖业确实是经济支柱之一,种植甘蔗是农民脱贫致富,保证边疆安定的重要选项之一。但把糖放在全国的经济大盘中却是没有什么多大的分量,所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没有糖什么事。之所以一开头就把糖业贬低到这样的程度,无非就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指望国家出台什么政策来促进糖业的发展,什么补贴啊,入世保护啊,大幅收储、金融倾斜之类,我们之所以觉得糖很重要,是因为我们从事着这个行业,总跳不出这个圈子,站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角度去理性地认知它,而不是所谓的自说自话。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到差距,才能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年前,糖业确实十分辉煌过,但我们并不是留恋这样的纸醉金迷,挥金如土,而是想找出糖业低迷的原因,找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稳定之路。因此,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开拓发展思路,探寻一些可行的方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无论是甜菜糖还是甘蔗糖都是走耕地白糖的路子。所谓耕地白糖,就是在蔗区一定的范围的中心点建一个糖厂,从甘蔗种植到压榨、澄清、结晶、分蜜生产成品白砂糖。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东糖西移、北糖南移糖业中心乾坤大挪移后,产糖的基地历史性地转移到广东的湛江地区和广西以及云南,高峰期广西产糖曾经接近1000万吨左右达到937万吨,占了当年全国产糖总量的63%。高峰期云南产糖也达到220万吨。六十年来,全国糖业几乎只生产一种产品:白砂糖以及其副产品赤砂糖。也曾有糖厂尝试过生产方片糖、小块红糖、黄金砂糖、大颗粒赤砂糖,但是均形成不了拳头产品,走不出耕地白砂糖的小圈子。广东糖业没落以后,广西和云南继承了糖业的衣钵,制糖专家和煮糖师傅大多是从广东请过来的,一头投进了如何提高回收率,降低等折煤耗的技术泥潭里,苦逼地探讨如何如何地提高产糖率、一级品率、降低色值、提高纯度。甘蔗就那么14%左右的田间测定糖分,你如何的榨干吃尽,苦心经营,压缩成本也抵不过糖业市场一夜之间的价格变化。对食糖市场的研究永远比不上对生产技术的研究,所以糖厂在糖价低迷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相互压价竞销,被商家吊着打。糖价上涨时,就都惜售,将库存压力后延,用青春赌明天。糖市好时,弹冠相庆,普大喜奔,糖市低迷时就一片哀鸿,一地鸡毛,拿农民开刀,大幅扣杂、长期打白条,无所不用其极。

  糖业走到今天,尽管糖业界十分迷茫甚至悲观,但主管部门没有停止关于糖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近期出台的放开蔗区管理和原料蔗议价收购的政策就迈开了糖业改革的一大步,这是去产能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想当年,糖价好时,糖厂拼命地扩建,很多糖厂设计压榨规模由3000吨/日,5000吨/日扩建到10000吨/日和甚至20000吨/日,但是这几年糖市萧条后,大量的糖厂甘蔗原料缺乏,以致开工严重不足,俗称“吃不饱”,很多糖厂放假过春节,这是往年没有过的现象。尽管这样,糖厂榨期仍然大幅缩短,收榨时间大幅提前,生产时间有的到不了120天,设备的大幅投入,而又开工严重不足,设备成本和折旧,贷款利息的财务成本就会分摊到吨糖成本之中,这样的成本又如何和国际糖进行竞争?蔗区放开和原料蔗议价收购重大举措,将使很多没有竞争力的产能得以淘汰,糖业的发展质量将大幅提高,糖业将会出现两到三年的“大乱”,而后由乱而治,产能下降,产量下跌,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在这百舸争流的竞争中,糖业再次大洗牌,就看谁的能耐大了,就看谁笑到最后了。整体而言,糖业走到今天,已经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了,就像当年毛主席撤出延安,把眼光放到全中国的大局一样,糖业该到了大迂回,大包抄的时候了。

  糖业市场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一、原料甘蔗发生了改变

  放开蔗区和议价收购原料蔗只是糖业改革的开头,今后的改革更加激烈和耐人寻味。那种百家糖厂生产一包50公斤的白砂糖的局面将会打破。我们要不断认识中国的国情,不得不面对经过40年改开以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以及农业。“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三农问题”了:

  1、城市化的进程从观念上冲击着农民的思想,传统一亩三分地农民思维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务农已经成为没有出路的象征,农村的强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哪怕不去城里打工,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宁愿在家玩电子游戏也不愿意下地劳作了,体力也比父辈和祖辈大幅度下降。这是现实,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谁愿意像父辈那样起早贪黑下地种那点甘蔗?“种甘蔗”成了微信里、论坛里自我嘲笑的常用语。广西南部这几年还能按150-180元/天请到越南的砍蔗工,但北部蔗区就难说了,春节期间200元/吨/天都请不到人。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对非法越境务工的加强管理,请越南砍蔗工也越来越难。人工成本将高居不下。那是不是考虑机械化的问题呢?就广西而言,一般甘蔗都种在旱坡地上,机械化作业很难实施。而且土地流转十分不顺利,部分农民宁愿撂荒也不愿意流转给别人,所以很难推广大片连片种植甘蔗,推行机械化。千家万户种植甘蔗的局面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得以根本改变,降低原料甘蔗成本的难度十分大。

  2、改开四十年来,农民种植其他农作物的选项大幅增多,种桑养蚕、种植速生桉、沃柑、火龙果、沙糖桔、葡萄、香蕉等等有时比种植甘蔗的单位效益要高得多,以前得益于甘蔗稳定收购,甘蔗种植面积得以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放开蔗区管理和议价收购原料蔗后,甘蔗种植面积将在一定年限内出现减少。

  二、食糖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做糖业,经常自说自话说吃糖无害于健康。但冷静地考虑和客观地面对,蔗糖的危害已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体现,10年前、20年前食糖可以说是奢侈品,但今天为什么很多食品和饮料要标明:不含蔗糖?为什么出现无糖食品?人们生活好了,一杯糖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即使是含糖食品,很多也是用了玉米糖浆和其他糖源。北方玉米才1600元/吨,进口玉米1800元/吨。用玉米转化为玉米糖浆的成本是人人共知的优势,这是和甘蔗原料相比较的,无须罗列。虽然蔗糖也有着玉米糖浆无可取代的优势,但居安仍需思危,更何况在糖业低迷苦寻新出路的时期,更需要正视传统糖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问题。

  三、产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广西、湛江、云南产蔗糖,内蒙、新疆产甜菜糖的固定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从湛江一路沿海北上到曹妃甸,加工糖糖厂一列一大批,北方加工糖厂开机时,有时广西糖甚至过不了长江。

  四、国际食糖市场发生了改变。在我们加入WTO那一天起,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国内,局限于广西而就糖论糖了。WTO给了我们产业保护期限,保护期一过,原来进入WTO时的承诺就要兑现,你不能用中国人惯有的变通手法去试图改变别人的游戏规则。配额内进口糖以及50%关税下的进口糖成本优势各大专业网站都有相应的对比,其优势无须冗言。

  时代在变,我们也应该相机而变,再这样还是产50公斤/袋的耕地白砂糖的陈旧思维和模式,那只有死路一条。那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一、改一步法为两步法。各大糖业集团成立后,这样的改变就容易的多了。糖业集团内部或糖业集团之间进行分工,部分糖厂或部分糖业集团只生产原糖。白砂糖的保质期为十八个月,而原糖可以放几年。当糖价低迷时,可以多产原糖,少产白糖。国家收储和地方收储只收原糖,因为收白糖的话,十八个月后仍需轮库,每次轮库白砂糖都对糖市造成巨大冲击,而收储原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糖价低迷时制糖企业本身也可以储存原糖,四月份后甘蔗原料无货后,可以常年以原糖加工白砂糖,解决开工不足的问题,降低成本。广西的原糖厂也可以将生产的原糖卖给北方的加工厂,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就更加灵活多变了,就更加主动了。这只需解决集团内部分工和分账问题或者集团之间解决分利问题就可以了。这也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二、改一条生产线为两条生产线。这里所指的不是目前糖厂内部两条生产线生产白砂糖的第二条生产线,而是恢复糖厂的酒精车间,用甘蔗直接生产乙醇。糖厂的动力车间是固有的,锅炉设计往往都大。当糖价好时可以停掉酒精生产线,相反则直接用甘蔗生产酒精。目前国家鼓励在汽车燃料中加入燃料乙醇。尽管国际油价短时间内低迷,但是从长远来看,能源资源的紧缺是无法改变的现实,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良好途径,既然玉米或陈化粮能变成燃料乙醇,甘蔗含糖分达到14-15%(田间测定糖分),用甘蔗直接生产乙醇其优势明显,技术有十分成熟,不失为一个改革的方向。

  三、改单一成品为多种成品。除了上述的乙醇外,用甘蔗直接生产酵母目前最佳的选择。目前国内酵母市场风生水起,长期来看,酵母的前景十分广阔。一直以来,国内生产酵母一般以甘蔗废糖蜜为原料。废糖蜜俗称废蜜,是生产白砂糖和赤砂糖后不能结晶的部分糖浆,其全糖分含量46-50%,其中蔗糖28-30%,还原糖18-20%,就广西而言,广西的产糖蜜量在180万吨左右,国内大型酵母企业在广西的柳城和崇左设立了酵母生产工厂,法国有名的酵母生产企业在广西的来宾和崇左也设立了酵母生产工厂,真正流出省外的废糖蜜仅仅三分之一。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内食糖产量基数下降,废糖蜜产量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以废糖蜜为原料的产品需要废糖蜜的量却越来越大,糖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饲料原料、饲养奶牛、水泥助磨剂、味精、氨基酸、赖氨酸、钢铁厂除尘粘合剂、焦糖色素等等都大量使用甘蔗废糖蜜,而酵母的用量是最大的。再一方面,糖厂的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甘蔗糖分的回收率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留在废糖蜜里的糖分越来越低,废糖蜜的质量越来越差。废糖蜜原料缺货将成为不争的现实。那么,在糖价如此低迷,白砂糖销售价格5300元/吨,含税成本5600元/吨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守着50KG/包的白砂糖而墨守成规呢?为什么不能用扩建糖厂的投资去投资一个酵母厂用甘蔗直接生产酵母呢?锅炉是现成的,场地是现成,加建几个糖浆储罐,投资一条生产线,对于糖厂而言并非难事。

  四、广西东部南部糖厂转型,越早越主动。广西东南部甘蔗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现实,没有原料就是无米之炊,原料不足,每榨一吨甘蔗就亏损一吨,何必守着它呢?能否转型为精制糖加工企业?用甘蔗渣生产糠醛,用甘蔗废糖蜜生产海水或淡水水产养殖净水剂、肥水剂,用滤泥和酒精废液生产有机肥,去西部产区收购甘蔗尾巴生产北方牲畜过冬饲料,为西部糖厂提供环保技术支持,甚至跳出糖业圈子,利用原有厂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甚至可以养猪,养牛,到时候,市面上销售的可能是某某糖厂生产的有机牛奶,某某糖厂生产的有机肥,某某糖厂生产的空气开关,某某糖厂生产的手机零件,或者我住在某某糖厂的主题饭店。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广东的糖厂不就是这样干的吗?

  五、做好以糖为发酵基质的发酵产品。糖作为发酵基质,它的产品链可以无限延伸,除了上述的酵母、味精之外,可以生产乳酸及其下游产品,甚至可以发展为纺织产品。这需要技术创新,开创中国糖业的技术创新新高地。

  六、用废糖蜜为生物基质,为西北沙漠治理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持。废糖蜜有可溶性树胶,有钙、钾、磷,有蔗糖、还原糖、蛋白质,干固物达到80,和沙漠里的细沙搅拌后能锁住水分,涵养水土,是治理沙漠的理想原料。至于如何实现盈利,就需要糖厂领导的发散思维了。

  七、实现甘蔗收购真正的按质论价。目前按品种论价,其实不管优良品种还是劣质品种,由于生长周期不一样,种植地土质不一样,光合作用以及昼夜温差不一样,相同品种其含糖量也不一样,一概以品种作为按质论价的标准太过于粗放管理。要实行真正的按质论价,需要在甘蔗进场时,每车都用取样机器插入整车甘蔗的各个部位,取出部分甘蔗进行小机压榨,二到三分钟,化验结果出台,按多少钱一个糖分来计价收购。这在技术层面十分成熟,实施起来方便易行。

  总之,中国糖业需要发散思维,需要新的灵感,需要理论创新,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死守耕地白砂糖这一亩三分地了。中国糖业需要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中国糖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观点和建议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为抛砖引玉,为糖业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pua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