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10:00:38 云南网 T大
沐甜2日讯 近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区域布局,统筹产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扶持培育畜牧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规划引领推动畜牧产业发展
禁养区、限养区、禁牧区的划定,将大力促进我市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种养循环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结合“三湖”保护与畜牧产业绿色发展,去年全市所有县(区)都以规划为引领,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向社会公布方案并实施,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整改工作,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800个,面积483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市完成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场户81户,已关闭或搬迁的畜禽养殖场户涉及畜禽存栏量896805头(羽、只)。
在2018年制定的《玉溪市畜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明确提出:全市要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的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形成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生态畜牧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年均递增6.5%、禽蛋总产量年均递增5.2%、肉蛋奶总产量年均递增6%。
种养循环带动畜牧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循环模式,加快发展畜牧产业,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就地消化在果园、茶园、菜园等种植业上,实现种养业双赢。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通过项目带动促进全市畜牧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据了解,2015年至2017年,我市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经过申报、评审和批复实施方案等程序,持续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养殖示范项目,全市每年确定10个种养结合循环养殖示范项目安排在七县两区实施,市级每年投资200万元,每个项目市级补助20万元,扶持规模养殖场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养殖示范项目。
项目实施3年来,共带动1327万元社会资金进行沼气及污水处理池、排污沟、堆粪区、猪舍牛舍和羊舍标准化改造及水、电、路、防疫、灌溉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市还依托德康公司大力推进百万头生猪项目建设,实施“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截至2018年12月,易门、峨山、新平和元江等县与德康公司正式合作签约112户209个单元(年出栏肥猪1000头为一个单元),动工67户141个单元,建成20户38个单元,完成投资12599万元。
目前,“云岭牛”项目建设已成为我市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的亮点。去年全市将“云岭牛”作为主推肉牛品种,加大元江“云岭牛”扩繁场及峨山、新平育肥场建设,共建设“云岭牛”养殖示范场5个,项目总投资243.08万元,其中市级投资100万元、养殖户自筹143.08万元,建设标准化牛舍及基础设施2702平方米,新建青贮窖1780立方米,种植牧草120亩。
在项目带动下,我市积极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倡导种养结合发展畜牧产业,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提质增效,也积极走种养循环模式之路发展畜牧产业。
模式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粪污循环、综合利用”原则,探索推广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各县(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立体种养、种养循环、林牧结合三种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在山区林特产业带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在坝区水稻种植带开展稻田养鱼、养鸭;在坝区粮菜、畜禽产业带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果―沼―畜”“菜―沼―畜”“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等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在高寒山区推广林牧结合生态模式,根据环境承载力,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配套推广草地植被改良、家畜宿营法放牧等技术模式。
目前,全市共新建“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封闭运行”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场45个,每年实施水田养鱼、稻(荷藕)田养鱼循环模式3万亩。
易门县十街乡的“养殖―有机肥―水果区域”循环模式、江川区象山种猪场的“猪―沼液―葡萄、草莓―羊”循环模式、华宁县鑫辰公司的“猪―沼液―桃”循环模式、澄江县荷藕庄园的荷藕田养鱼循环模式等,已成为我市以种养循环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典范。
种养一体做强畜牧产业
实践证明,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可以解决诸如土地可持续利用、环保、提升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一揽子问题。受环评问题影响,以及“三湖”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限制,畜牧产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种植业对接,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已成为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渠道。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把种养一体规划的理念贯彻于农业规划之中,为做强畜牧产业奠定基础。
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需争取发展空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加强对全市23.3万口农村“三结合”户用沼气池管理服务,新建以秸秆为主、畜禽粪便为辅的日产800―1500立方米沼气工程8座,新建养殖小区小型和联户发酵容积100立方米沼气工程15处,对沼液、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立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试点工程2处,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规模养殖畜禽粪便、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0%以上。
去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0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31%,超过了省级对市级考核的目标要求。
另外,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实现提质增效,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新平县水塘镇充分利用立体气候优势,科学规划农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山顶栽核桃树和树下养鸡,山腰种甜橙树和养猪,山脚发展蔬菜、甘蔗和养牛的产业格局,并通过种养结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全域发展生态立体农业的路子。全镇的牛粪、猪粪和鸡粪都被种植户收购用来种甜橙、蔬菜等农作物,以前牲畜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就自然解决了,农产品的质量也上去了。随着水塘镇种养结合模式助力全域生态立体农业发展,近年来全镇畜牧产业快速发展,90%以上的农户都养鸡、养牛、养猪,全镇农民纯收入的50%左右来源于养殖业。
目前,随着循环农业高位回归,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