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昆明的一家轻工机械厂,到全球最大的制糖装备生产企业之一;从尚不能生产成套制糖装备,到技术领先、糖机出口的行业龙头——昆明克林轻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轨迹,以超乎寻常的坚守和远见,见证了中国制糖装备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史进程。 “白糖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之一,我们必须为国家守住糖业装备阵地,一定要避免被外国‘卡脖子’。”董事长刘长战的话带着朴实与笃定。这位来自内蒙古的汉子,1985年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云南,此后40年从未离开过这家企业,一心专注于将甘蔗“吃干榨尽”。 身为60后的刘长战,身上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责任担当。他说,我们一生就干这么一件事,“在制糖装备这个细分领域,为国家撑起一片天”。
刘长战 从国企蜕变,到民企新生
1969年,经原国家轻工业部批准,昆明轻工业机械厂在昆明西郊大普吉动工,1973年正式投产,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全套制糖装备的生产,开启了云南制糖装备生产历史。 改变企业命运的,是两次关键的改制。第一次改制发生在1999年,顺应国企改革浪潮,企业实行分立式改制,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昆明克林轻工机械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真正的转折点是2004年的第二次改制。企业按 《公司法》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成为自然人持股的民营企业,具备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资格。“改制给了我们制度上的优势,尤其是在面向海外发展时,让我们拥有了从未有过的灵活性,抓住了关键的市场机遇。”刘长战对这次改制的意义记忆犹新。 当时,国内云南、广西等主产区的制糖装备市场逐渐饱和,而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糖业正处于扩张期。克林轻工把握住了制度红利,全面拥抱了国际市场。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管,“哪里有空隙往哪里钻”。 经过企业的上下一致努力,克林轻工在泰国曼谷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克林泰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窗口公司“克林澳大利亚”,并在香港设立了贸易公司“克林香港”,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无缝连接”,还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引进最新、最先进的甘蔗制糖技术,为克林轻工的技术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刘长战看来,两次改制留下的最重要经验,便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平衡“稳定发展”与“市场化活力”。对于改制成功的关键,他总结为“技术的成功、市场的成功、员工的成功”,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员工的成功”。 在员工关怀方面,克林轻工做得格外用心:畅通年轻员工的多样化上升渠道;向单身职工提供单身公寓,向已婚职工提供两室一厅,职工在生产基地和总部吃饭都是免费的;每年中秋节、春节,所有退休职工都要慰问,从改制至今从未落下过。 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这些细节背后,是一位在企业工作40年的管理者对职工的深厚感情。“我们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也好、民营也好,职工是我们的根本。”刘长战说。正是“员工至上”的理念,让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保持了稳定,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积蓄了充足的动力。
克林轻工富民生产基地 破解糖业的“复杂密码”
很多人认为制糖只是压榨甘蔗、熬煮成糖的简单流程,对应的装备也只是普通机械。但实际上,这是公众对制糖装备行业最大的误解。 “制糖是从农业原料到工业加工再到食品成品的复杂链条,制糖装备需要适配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行业,具有‘高稳定性、高自动化、高适应性’的核心需求。”刘长战介绍。 制糖装备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工艺覆盖的系统集成能力,“覆盖从甘蔗压榨到白糖包装的全套核心工艺,每个环节的设备需精准匹配,如压榨机需控制压力与效率平衡,煮炼设备需精准控制温度和锤度等。” 另一方面,是高适应性的定制化技术。不同地区的甘蔗品种、气候条件、客户需求差异极大,装备均需量身定制,如部分糖厂还需配套生物质电厂,这对系统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突破“高稳定性、高自动化、高适应性”的难点?作为工程师出身的刘长战,提出了“三个结合”:机械与制糖工艺的结合、机械与自动控制的结合、机械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我们是制糖装备厂里面唯一拥有研发糖厂工艺团队的企业。”刘长战介绍,“这个团队专门研究制糖工艺,糖厂的工艺如何完善和提高,如何能够节能增效,然后反过来用设备再去把它实现。”对于糖厂而言,在遇到各种生产问题时,克林轻工强大的工艺队伍能够迅速切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这使得客户接受度极高。 “过去的煮糖工可能要学习很多年,才能将白糖稳定地煮出来,但通过自动控制,任何一个年轻员工只要经过系统培训,都能稳定地操作机械。”在自动控制方面,克林轻工对糖厂的全流程、全工段进行自动控制研究,从甘蔗压榨、清净蒸发到成糖干燥整个产业链做自动控制研究。 最重要、也最有前瞻性的是机械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举例而言,甘蔗砍收有很多方式,传统是人工砍收,现在也有部分地区应用机械砍收。但机械砍收会带来一个问题:将甘蔗切段装运的时候,也会带回田间的泥沙。刘长战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前几年就开始研发甘蔗除杂设备。2024年,当整个行业开始大规模运用机械化收割时,克林轻工的除杂设备已经抢占了先机,订单应接不暇。 除此之外,还有克林轻工居安思危的技术储备优势。当竞争对手在做两三千吨的设备时,克林轻工已经在研发六七千吨设备;当别人把产量做到五六千吨时,克林轻工已经做到1万吨;如今,克林轻工手中储备的是日处理甘蔗3万吨的装备能力,这样,就能始终避免因技术能力不足而被淘汰。
车间内,工人争分夺秒生产设备。 全球布局的出海智慧
2005年,克林轻工在圭亚那承接了斯凯尔顿现代化糖厂8400TCD项目,提供全厂工艺设备。多年来,克林轻工的糖机设备出口已经覆盖全球,工程项目覆盖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什么驱动一家云南企业这么早就“走出去”? 这种全球化视野背后,是对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全球每年需要1.72亿吨糖,几十亿人口都需要糖。“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全世界的,不能只在一处。”圭亚那项目正是抓住海外糖业扩张机遇的首个大型海外整厂项目。 更重要的是,克林轻工具备了走出去的硬实力。2000年后,企业已突破大型成套制糖设备技术,当时全球能提供整厂设备的糖机企业不足10家。克林轻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国际化的昆轻机”的宗旨,海外拓展是必然选择。 如今,克林轻工形成了“三地联动”的海外布局:泰国基地聚焦生产与本地化服务,就近为东南亚客户提供设备服务;澳大利亚窗口公司负责技术对接与市场调研,对接欧美先进技术;香港贸易公司承担跨境结算、物流协调功能,利用香港的金融与物流优势。 泰国作为全世界第三大原糖出口国,是理想的海外生产基地。在产地设厂,可以与用户直接面对面沟通,加上东盟邮政免税政策,覆盖整个东南亚市场极为便利。这种“三地联动”布局实现了“本土化运营+全球化资源整合”,定位清晰、各司其职。 当然,海外发展也伴随着诸多挑战。文化差异与本地化人才短缺、国际竞争与技术壁垒、供应链及物流风险,都是必须直面的课题。克林轻工的应对策略是强化合作、做好备选——与国际伙伴合作优化设备设计,以“性价比+定制化”服务突围;在当地储备核心部件,同时与东南亚本地供应商合作采购非核心部件,以缩短交付周期。 克林轻工的出海历程,并非简单的市场迁移,而是基于制度活力与技术自信的主动进军。它用“先发布局”的实践表明,中国制造的崛起,既需要车间里的精益求精,同样需要放眼全球的雄心和智慧。 对于云南民企出海,刘长战认为既有天然优势,也有需要加强之处。“云南被国务院列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从地缘上看具备天然优势,整个东南亚出口对我们来讲也很便利。”但他也表示,在“走出去”之后的“服务跟上”层面,仍有提升空间。
数控车间 让新质生产力实现“老树发新芽”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克林轻工对新质生产力有着独特理解:其核心是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效能高质量发展。对制糖装备这类传统行业,新质生产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新场景拓展空间”。 “通过自动化技术提升制糖设备效率、全球化服务创造附加值,让传统装备制造从低毛利、重资产转向高毛利、高附加值,实现‘老树发新芽’。” 2017年后中国进入劳动力拐点时代,糖厂作为传统行业,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手段实现提升变得至关重要。自动控制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传统行业最直接的应用。 在实践中,克林轻工的“高效能、高技术、高质量”有着具体体现。高效能方面,企业围绕国内糖业“吃干榨尽”“降本增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制糖副产品综合利用。在广西、云南等主要食糖生产地区开展蔗渣、蔗叶高值化利用与滤泥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促进国内糖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高技术方面,企业五十多年来始终紧跟国内外糖业发展并坚持技术创新,以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出制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先后推出甘蔗自卸输送系统、糖浆过滤机、管道捕汁器、蔗渣干燥系统、甘蔗剥叶设备、滤泥干化设备、新型滚筒式干燥冷却一体机、连续结晶及助晶工艺与设备等糖机新装备,持续为国内糖业提供技术服务与装备支持,不断填补中国制糖机械领域的技术空白。 高质量方面,企业结合糖机产品定制化、特殊化、非标化特点,依靠多年高端制糖装备生产经验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沉淀,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定制化离散型制造的组织及管理体系,并投资1800万元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值得一提的是,克林轻工还拓展了有机垃圾生物式处理技术。这是顺应国家绿色发展、双碳目标进行的战略布局。疫情期间,企业无法开展海外业务,便将精力投入新技术研发。考虑到固废法的推出要求所有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处理完之后才能出厂,克林轻工研究并成功攻克了厨余垃圾处理技术。 这一技术与制糖工艺均涉及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及环保技术,可以共享研发团队、生产基地、供应链资源。现已发展为可应用在多种行业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应用技术与装备,有望成为克林轻工的“第二增长曲线”。
金工分厂数控铣 把“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虽然国外的糖便宜,今天我们进口买得便宜,但一旦你自己行业垮了,人家把糖价一提你就束手无策了。”刘长战的担忧,源于对大宗农产品战略安全的深刻洞察。他将此比作“大豆教训”——一旦失去产业主导权,就将面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正是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让克林轻工始终坚持在制糖装备领域深耕。“为了‘把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端稳这个‘糖罐子’提供最坚实的装备保障。”刘长战说,“在我们这个领域,必须得有人把它顶住,不能被别人卡脖子。” 这种责任感,也转化为对行业发展的切实引领。在制定“十五五”中国糖业发展规划时,克林轻工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并提出关键建议。刘长战坦言,“在参与制定标准和规划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实力强了,行业对你也更信任了,因为跟着你走,市场就来了。” 更让他自豪的是,当中国工程院调研各行业“卡脖子”风险时,他能够自信地回应:在制糖装备领域,中国完全具备自主可控的能力。“糖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必须要有保障。我们企业要有这样一种国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历史的责任,一定要把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从获得省劳模、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到担任省市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务,刘长战深感肩上的责任远超企业经营本身。“我们60后这一代人,有这样一种历史责任感,”他回忆道,“当年读大学时都有理想有抱负,只是在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你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是个考验。” 在漫长的创业历程中,刘长战并非没有遇到过其他领域的财富机遇。面对一些短期高利的行业与项目,他始终保持着战略清醒。“赚钱的机会很多,但那不是我们该走的路。我们的根在制造业,魂在制糖装备。把主业做精做强,才是对国家、对行业最大的负责。”这份在喧嚣中的坚守,让克林轻工避开了盲目多元化的陷阱,也为其赢得了行业的尊重与信任。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今已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云南,我们本不具备区位优势,原材料要运进来,产品要发往全球,一年光是运费就有上千万元。但为什么国内外客户都来找我们?”刘长战笃定地说,“靠的就是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不买你的装备都不行。”
铸造工人正在浇铸。 “一根甘蔗”的人生哲学
“我经常和员工们说,甘蔗浑身都是宝,你要怎么把它挖掘出来?”将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既是刘长战对制糖工艺的理解,也是刘长战人生哲学的写照。 在他看来,企业的成长如同甘蔗的生长,需要长期的沉淀与积累,经历田间的风霜雨露,无法一蹴而就。而将甘蔗“吃干榨尽”的过程,则体现了一种极致的态度,那就是对价值的深度挖掘,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如今,这根“甘蔗”的价值还在延伸——蔗渣转为基质,滤泥变成肥料,糖蜜生产酒精,就连处理制糖废弃物的技术,也被用于有机垃圾处理。 四十年专注一个行业,从技术员到董事长,从国企到民企,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刘长战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深耕”。就像甘蔗需要历经四季才能积蓄糖分,克林轻工的成长,也是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积淀。 或许,正是这种永不熄灭的技术热情和创新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克林轻工,也将继续推动这家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热线:4006-230057
信息:0772-3023699
商城:0772-3023997